編者按:10月出刊的《收獲》雜誌長篇專號上刊登了作家唐穎的一篇非虛構作品《與孩子一起留學:美國高中陪讀筆記》。唐穎以親身經歷 真切記錄了她的兒子、一個15歲上海男孩進入美國中學遭遇的各種問題。本文系唐穎和文學評論家王雪瑛就這部作品的對談。(一)王(王雪瑛):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白俄羅斯作家、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諾獎對非虛構寫作的重視 讓我們關注這個命題:當代世界 有更多的題材適合以非虛構的管道去呈現。這個時候我讀到了你的非虛構《與孩子一起留學:美國高中陪讀筆記》。離開美國幾年後 你决定寫這個題材的 有什麼原因和契機嗎?唐(唐穎):阿列克謝耶維奇調查並書寫被遮罩的社會慘劇 作家本人便具有非同尋常的內心力量和信念。而我這本書 只是小我的一小段人生歷程 也許包含了人們需要的資訊 這是我第一次用一種非常positive(正面的)的姿態去寫作。之前我只寫形象更為複雜 主題相對悲觀的虛構作品。說到原因和契機其實很偶然。去年夏天 和出版社的編輯朱慧君聊起我在美國陪孩子讀書期間的一些見聞:一對華人夫婦朋友星期天去購物 冬天下著鹅毛大雪 他們開車經過市中心 看到有個女孩高舉標語牌 孤零零地站在教堂門口 標語牌上的字體醒目 寫著:“抗議反對人工流產”、“抗議歧視同志” 這對夫婦互相議論道短期留學代辦推薦 天這麼冷 女孩子一個人站在雪地裏 也不知她父母是否知道 待到近前 才駭然發現 這女孩竟是他們的還在讀高中的獨生女兒……這位資深編輯幾乎是激動地打斷我 即刻要求我寫下來 她認為 我在陪讀期間遇到的點點滴滴都是值得記錄的。她說現在這麼多家庭把孩子送出去留學 他們非常需要瞭解我經歷過的這些事。中國教育是個問題 但異國生涯無論對於小留學生還是家長未必不是挑戰。早在幾年前我曾和作家金宇澄聊起美國公立中學的學生不用付學費買書 每一學期的教科書可以從圖書館借閱 借閱的書必須小心愛護不能有折痕更不能塗抹 一旦發現損壞是要按原書價格賠償的(教科書很昂貴) 逾期不還要罰款。 無論賠償還是罰款 都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在這樣的制約下 圖書館借閱的教科書雖然已經很舊 但被仔細保護得沒有任何塗抹或折疊痕迹 金宇澄當時就語氣認真地說 你應該寫下來!我明白。 我在其中感受到的頗有意味的資訊是會獲得共鳴的。王:當你帶著兒子去美國留學的時候 你是一個陪讀的媽媽 當你開始寫下這段往日的生活的時候 你是以作家的身份在觀察自己和兒子 觀察你周圍的世界 與自己以往的經驗比較 認識更真實的美國。唐:我朋友常說 作家是幸運的 因為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 日後都成為他們寫作的資料。可是 當我帶著孩子進入美國機場那一刻 各種可以稱為“經歷”的遭遇便一個接一個 不得不說我內心是有壓力的 那時 我寧願自己不是個作家 而換回生活的平穩光滑。當我開始寫下這段往日的生活的時候 我的確試圖用更加客觀的視角去評估或者去超越我曾經沉浮於其中的那段人生。作家唐穎王:你從初到美國安家 兒子入學開始起筆 讓讀者隨著你回顧那段並不輕鬆的日子 如你所言 問題遠遠不是如何度過美國中西部的冬天 而是你們如何在異國他鄉開始另一種人生。兒子作為新一代的小留學生 既要完成學業 還要融入同學 融合校園 融入美國文化 完成自己全面的成長 作為母親 你在解决孩子衣食住行的同時 在幫助孩子解决在異國校園遇到的問題的同時 自己也認識美國文化 深入瞭解美國社會 在困惑中思索美國留學 在經歷中成長。唐:“問題遠遠不是如何度過美國中西部的冬天 而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開始另一種人生。”“收穫微信公眾號”發出這本書稿的選讀時 我對這本書的問世突然有些忐忑。深夜 陳村和我在微信裏聊起這本書 我告訴他 “寫的都是日常 都是令人頭痛的小事。”他回答說 “《聖經》寫的也是一件件小事。”我把孩子帶離中國學校時 似乎有一種逃離虎口的僥倖 然而 從美國的日常生活開始 點點滴滴 壓力開始堆積。就像陳村說的 “這裡很簡單的事留學美國 到那裡複雜了 障礙了。”他又說。 “你談情調 談經濟 孩子沒有同感的 他從上海到鄉下地方 認同會很苦惱。”的確都是障礙 落實住房 去一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