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益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廣州國際燈光節”這張城市新名片是怎樣煉成的
2017.11.17

文章来源:http://news.ycwb.com/2017-11/15/content_25687064.htm

文/金羊網記者甘韻儀、李煥坤圖/金羊網記者陳秋明14日夜,花城廣場的燈光作品展絢麗多彩,吸引大批游客到來觀看。記者陳秋明攝?2017年第七屆廣州國際燈光節現在進行時,其中花城廣場燈光作品展示本周日就要結束了,下一次再見,又是一年之后。從2011年第一屆至今,廣州國際燈光節走過6年,從文化活動,逐漸成長為與法國里昂、澳大利亞悉尼燈光節齊名的“世界三大燈光節”之一,也成為一張代表廣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這張新名片是怎樣煉成的?廣州一直在探索。Part1:綜述:新城市名片煉成記6年前,在第一屆廣州燈光節發布會上,廣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廣州市“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建設“活力廣州、文化廣州、祥和廣州、生態廣州”的指導思想,結合廣州的規劃目標和城市照明現狀,廣州市政府提出了創辦“廣州國際燈光節”的設想。2011年,市民迎來第一屆廣州國際燈光節,當時主辦方的想法,是希望通過大型燈光秀,展示夜幕下廣州城市美景。并希望借鑒法國里昂、德國慕尼黑等城市的經驗,將廣州國際燈光節打造成國內首創的、具有國際水平的城市標志性主題活動,并以此帶動廣州文化旅游業及LED等低碳節能照明產業的發展。可以說,燈光節誕生之初,就不只是一項簡單的show,而是承載著城市文化宣傳、產業發展使命的主題活動。在之后的幾屆燈光節里,城市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廣府文化、本土情懷、千年老城的文化內涵,從占得一席之位,到成為重要角色。不僅如此,創新思維與科技元素也得到充分體現,為城市活力代言,例如從2013第三屆廣州國際燈光節開始,就大打“科技牌”,互動類作品數量不斷提升。14日夜,來看燈光節的孩童十分開心。記者陳秋明攝?隨著參觀燈光節的人數逐年增加,廣州國際燈光節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得到廣州市民以及外地游客的認可,也因每年結合城市客廳花城廣場以及城市地標廣州塔,標志性意義也漸顯。2015年是關鍵性的一年,廣州國際燈光節攝影作品作為廣州市優秀旅游文化名片,收錄在由廣州市政府撰稿的廣州市旅游畫冊,同年,正式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光年”的特別推薦活動,追趕上里昂燈光節、悉尼燈光節,并稱世界三大燈光節,成為廣州與世界文化交流平臺之一。這標志著,廣州國際燈光節開始成為公認的文化名片。2017年,廣州國際燈光節最終迎來蝶變,成為一張代表廣州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如今提及這張城市名片,除了絢爛、夢幻、多彩的燈光效果,更多認為這是對文化、科技、創意、經濟、娛樂等元素的展示舞臺。而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生動的城市故事。例如以“嘆早茶”為主題的作品《一盅兩件》,用LED燈畫出粵式點心和店鋪,表現了廣州人民生活的安穩富足;作品《雨打芭蕉》,將《雨打芭蕉》這首著名的古鎮沙灣何氏創作的廣東音樂通過燈光效果呈現……14日夜,一對情侶在絢麗的燈光下自拍“親吻照”,十分浪漫。記者陳秋明攝?不僅如此,今年還對橫跨在珠江兩岸的五座大橋進行裝飾,通過生動的燈光作品向人們演繹城市的起源、城市的發展和城市的暢想。每一座橋,都成為一個集合眾多文化元素的展示窗口。據了解,2017年也是至今燈光作品最多、覆蓋范圍最廣、時間維持最長的一年,廣州國際燈光節不僅對外展示城市形象,對內與市民關系也更為密切,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廣州國際燈光節制作人、廣州市銳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沛凌說,將燈光節打造成廣州城市名片,是一貫堅持的目標,希望“燈光,讓城市更美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燈光文化實力。Part2:從無到有,見證變化(1)理念之變猶記得2011年第一屆廣州國際燈光節時,市政府提出以城市夜景為表演背景,打造一場集科技、文化于一體的燈光盛會。通過空中、地面、水面三點,構成立體舞臺,打造廣州新時代城市光立方形象。具體要將燈光節打造成什麼,如今回看可見,當時只畫了一個“輪廓”。到第二屆,定位就更加清晰,強調綠色與環保理念,圍繞“大自然與城市共生,科技帶動文化發展”,通過“天地有大美”、“人之言說”、“詩意地棲居”三大主題,全方位多角度詮釋“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夢幻時尚”的藝術效果。這可以說是對第一屆“浪費電”質疑的有效回應。2013年迎來第三屆,主題定為“幻彩廣州,鎏光之城”,除了體現時代感,還著重“講古”,將一組巨型的反映近現代廣州歷史面貌的“珠江美”燈畫作品呈現給市民,荔枝灣、灣畔生活、西關人家等廣州韻味十足的元素得到重點呈現,城市文化理念與現代科技發展融合。次年第四屆,燈光節主題為“跨·粵”,繼續利用聲光電技術多面立體地詮釋古今廣府文化,演繹南粵城市變遷。第五屆,主題為“光影之間”,在展覽期間,舉辦了第一屆全球燈光創意城市峰會,峰會邀請里昂燈光節、悉尼燈光節、新加坡燈光節等代表到場進行溝通交流,燈光節成為國際交流平臺,擁有更多國際視野。第六屆,燈光節主題為“光影之愛”,除了增強世界交流,還全面升級了體驗性、科技性、互動性。到第七屆,廣州國際燈光節以“城市互聯”為主題,更突出溝通、互聯、多維,由“城市之光”“海洋之光”“經濟之光”“科技之光”“未來之光”五大板塊組成,內涵更加豐富,通過來自國內外以及高校將近30組的優秀作品,用時間軸的形式來展示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文化底蘊,以及富有廣州特色的歷史故事。(2)文明之變許多人對2012年那一屆印象深刻:不文明游客處處可見;亂踩草坪撞斷路燈;現場手機信號極弱;公共交通十分擁擠;人流擁擠走過留下一地鞋子……各種狼狽,諸多詬病。大型活動如何組織有章有法,成為廣州市民的共同心愿。時隔多年,今年廣州國際燈光節情況如何?12日晚,記者從珠江新城地鐵站出來,路上已經擺起許多鐵馬,旁邊還一直有警察指引。由于游客實在太多,只能一步步跟著人流走。大概花了約半小時,終于抵達花城廣場。14日記者再次去到現場,或因當天晚上有毛毛雨,觀賞人數驟減。在開幕式第二晚,花城廣場曾因人流量過大,組委會出于安全第一的考慮,臨時關燈,12日和14日均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記者在現場見到,花城廣場靠廣州大劇院的一側游客需自西向東行走,靠廣州圖書館一側游客需自東向西行走,沒有逆行的人,雖然行進緩慢,但不會堵塞。執勤的安保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因為有比較多的指示牌和廣播指引,且隔幾百米就設有出口,所以秩序還是不錯的。負責清潔的廖阿姨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從6時到10時30分,她都一刻不停地在收垃圾,游客多的話一晚上能運七八趟,大部分人會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但還是會有不文明的亂扔垃圾現象。廣場總體干凈整潔,但廣場兩旁的地面就沒那么幸運了,記者看到在洗手間附近有賣烤腸等等小吃攤,地面、休憩凳上散落有竹簽、紙巾等垃圾。8時,震撼的音樂一起,燈光表演開始了,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或錄視頻。有些沒站在較好觀賞位置的游客,還是踏上了草坪,例如廣州大劇院水幕投影秀的觀賞點,已被游客一層層圍滿,看不到全貌的少部分游客,選擇“占領”旁邊地勢稍高的草坪,水幕投影秀結束后,草坪只留下深深淺淺的腳印。今年花城廣場附近手機信號弱依然被吐槽,但是情況比以往有所改善,據了解,今年現場增加了幾臺移動的信號發射車,記者測試現場能正常使用網絡。歐女士家就住在花城廣場附近,從2013年開始,每年都去欣賞廣州國際燈光節。她表示,燈光節一年比一年美,也一年比一年多人。游客比以前素質高了很多,“現在電視上經常宣傳要做個文明人,大家自然而然就比較講文明了。”歐女士說,“而且今年警察、保安、清潔工都多了,秩序比往年好,小販不被允許在廣場內賣東西,地面也干凈,游客看到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亂扔垃圾。”(3)環保之變記者獲悉,每年燈光節,都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室外燈光表演、室內照明展覽所產生的電費原則上由企業支付。有人埋單,也不妨礙大家對環保、綠色、節能的關注。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廣州國際燈光節誕生,就有此方面的考慮,并且每一年都有進步。第一年,燈光節組委會有關負責人稱,為避免浪費,所用的燈具,大部分為LED節能燈,而且主要利用廣州現有燈光基礎,在現有景觀照明基礎較好的區域舉辦,如花城廣場至海心沙區域等。銳豐黃沛凌告訴記者,銳豐已經連續6屆作為廣州國際燈光節的承辦方,在第二屆開始,就在花城廣場附近建設了7個永久性電箱,由此防止重復投入資源。記者獲悉,第一屆燈光節,作品裝置沒有做到可拆卸可循環使用,導致浪費或需永久性留下。這些年,“循環利用”成為默契,“現場的燈具、音響、裝置等公司的產品,都可以多次使用,都不是一次性的。”今年還有新亮點,“例如廣州塔《絲路之光》激光show,采用激光代替燈光,用電量很少,最光的那一支才30瓦。今年還有一個作品《向日葵》,是利用太陽能的節能產品,白天有陽光就會儲能,還會像向日葵一樣隨著太陽轉,晚上就會自己發光,不需要用電實現。明年將會有更多的環保概念。”(4)應對策略之變每年燈光節,均會對臨近地鐵站客流帶來沖擊。據了解,第一屆燈光節舉辦時,并沒有地鐵“飛站”措施,之后幾年吸取經驗,均實施了地鐵“飛站”。在控制人流方面,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采取單向行走,即入口與出口分開,市民進去花城廣場后,基本上沒有機會“走回頭路”,避免混亂。對于如何更高效、更有效地維持現場秩序,銳豐黃沛凌說,組委會等一直在努力探索。“我們從去年開始設置分會場,就是希望分流,今年設置了番禺與蘿崗兩個分會場,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沒有必要同一時間涌到珠江新城。另外,更多作品是往高空擺放,特別這兩年,今年還有空飄作品,不僅為地面騰出位置,周邊樓盤的市民、路過附近高速路的市民,無需到現場都可以觀賞到,明年還會有更多的分流措施。”編輯:yulin

關鍵字標籤:http://www.loyaltytour.com.tw/

日本留學,家教,多益,多益,家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