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news.gaotie.cn/lvyou/2017-10-26/427041.html 綏芬河是這次跨境自駕游之旅在中國東部境內的最后一站。 雖然,綏芬河是東部線乃至整個中東路鐵路沿線附屬建筑遺存較多的城市,但是,走進綏芬河,第一時間我最想去的地方,并不是那些超過百年的老建筑,反而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的來到了中俄邊境線上的“3”號隧道。 我與“3”號隧道神交已久! 我知道,隧道1899年10月開鑿,竣工于1902年,工程耗時三年之久;我知道,這條隧道總長度只有297米,但是施工過程極為困難,至今,洞壁上還凹凸的殘留著當年無法鑿碎的巖石;我知道,穿過隧道向北再走500米,那里就是中國領土的終點;我知道,3號隧道鐵路的鋪軌非常特別,一條普通的路基上,鋪設著一寬一窄兩套鐵軌,遠遠望去,四根锃亮的鐵軌伸向幽深的洞口,仿佛四根鋪設大地上的琴弦,彈奏著中國鐵路史上罕見的套軌傳奇。 就是這條“單線四軌”道線讓我心馳神往,雖然神交已久,但是真正走到它的跟前,親眼目睹它在崇山之中跨境而來的壯觀,才把它和想象的樣子合成一體。 事實上,套軌道線并不是這段鐵路最初的樣子,歷史的變遷,把它變成了這副模樣。 當初,俄國人建筑中東路,為了方便的控制遠東,鋪設了俄式1520毫米的寬軌軌距,道線能與俄國國內的線路連為一體,但是,與中國普遍采用的1435毫米的準軌則不可以相互通行。直到1936年,中國路段改為1435毫米的準軌軌距。再到后來,雙方為了方便通行,在中國的綏芬河與俄羅斯的格羅杰科沃之間,改建了這條的26公里長的“套軌”。 寒來暑往,歲月如梭,這段套軌上,不知行駛往來了多少兩國的列車,不知運送了多少兩國的旅客和貨物。僅以穿行在綏芬河與格城之間的“國際小客車”為例,1991年開通,牽引機車從蒸汽機換成了內燃機,行駛里程累計達五十多萬公里,輸送旅客500余萬人次,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列車依然故我的騎行在四條道線的鐵路線上。 其實,我把3號隧道作為綏芬河之旅的首站,是我探尋下,四條琴弦般的鐵軌下面,能否發掘出走進座城市歷史的文化密碼? 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蘊含在鐵軌里面的密碼告訴我,一百多年之前,綏芬河不過是一條河流的名字。 1897年中東路開建,俄國人把鐵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設在了綏芬河邊東寧縣的三岔口鎮。但是,開工不久,工程師們發現穿越綏芬河谷的地質結構極為糟糕,當時的技術條件幾乎無法施工,于是將線路向北移動50公里,就這樣,綏芬河站便被火車拉到了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的,百年之后,當年人跡罕至的荒嶺變成了繁榮的邊境城市。 鐵軌里面的密碼告訴我,這座俄羅斯風格的老站舍,匿藏的往事同樣令人難以忘懷。 走進經歷了一百多年風霜的綏芬河火車站,處處可以感受到歲月的風塵。候車室鋼鐵拱梁的屋頂,寬敞別致的站舍,飾以歐式的幾何浮雕的墻壁,濃郁的俄羅斯風格不由得把人帶回了那個年代。 綏芬河站舍也曾罹難戰火,1929年9月,蘇軍與中國東北軍爆發中東路戰爭,綏芬河車站遭到蘇軍飛機轟炸,造成五十多人傷亡,站舍建筑遭到破壞,直到戰爭結束才復建成現在的樣子。 綏芬河火車站見證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上世紀二十年代,綏芬河是中共通往莫斯科的“紅色交通線”的中轉站,當年,中國早期馬列主義革命者好多人都是從這里進入蘇聯的,因此,這座車站也是一處重要的“紅色遺址”。 1950年3月,偽滿皇帝溥儀一行從蘇聯引渡回國,中蘇雙方就是在綏芬河車站的站臺進行的人員交接。一些相關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諸如《末代皇帝》等作品,也到曾在此拍攝。 2015年夏天我去綏芬河,專程去老火車站感受了它的最后時光。現在,歷盡滄桑的百年老站已經停用,即將建成鐵路博物館。 為適應口岸發展運輸需求,1992年,綏芬河市在老站的南側新建了國際旅客候車室。看這人氣,就知道邊境旅游貿易有多興旺。 2015年12月28日,隨著牡丹江到綏芬河電氣化鐵路的開通,一座現代化的歐式建筑風格的綏芬河新站開始迎接八方來客。 國際候車聯檢大廳 新建的綏芬河客運站。綏芬河東寧機場也正在建設中,預計2020年通航。 綏芬河大橋 鐵軌里面的密碼還告訴我,坐落在城區的“遠東第一橋”,還有它身邊后來陸續出生的小伙伴們,同樣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信息。 “遠東第一橋”竣工于1903年,這是一座優美的五孔石拱橋,橋長91.3米,最大橋孔跨度53米,因其地處中東鐵路最東端且動工最早,所以被稱為遠東第一橋。遠東第一橋既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風骨,又有俄式建筑的神韻,像一條鋼鐵與巨石共同塑造的雄渾巨龍,在這片土地上靜靜的佇立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 2015年7月20日13時05分,仿佛是依依惜別,綏芬河開往大連的2728次旅客列車在橋面緩緩駛過,之后,老橋停止運行,同時也翻開了成為觀光橋的新篇章。 還是同一天,歷史再次在第一橋上演。當晚20時56分,遠東第一橋的新伙伴,剛剛落成的鐵路中橋面,作為第一趟通過的K7024次旅客列車,風馳電掣的向哈爾濱駛去。 這是一條設計時速160公里,橋長112.52米,4孔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的高鐵新橋。它的運營投用,標志著老中東路的東部線,在全國高鐵建設的浪潮之中也邁出了與時俱進的鏗鏘一步。 第一橋的最西側,也就是高鐵新橋左側7.5米的地方,還矗立著一座偽滿時期建設的老橋,綏芬河老百姓習慣的稱呼它為“日偽橋”。日偽橋建立于1937年,那時中東鐵路已被日本人改名為“北滿鐵路”,它的遺世獨立,仿佛向今人訴說著一段屈辱與沉痛的歷史。 穿過歷史塵埃,“第一橋”“高鐵中橋”與“日偽橋”肩并肩站在一起,訴說著光陰的故事。它們相互之間距離如此之近,仿佛近在咫尺,可是它們又距離很遠,其歷史跨度漫長而坎坷,足以見證一座城市走過的歷史。 鐵軌道里面的密碼,還告訴我與中東鐵路有關的那些建筑里面的故事。 這座著大白樓建于1903年,是一座具有俄式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原綏芬河鐵路交涉分局總理委員官邸,后為中東鐵路員工宿舍,現為綏芬河秘密交通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等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這可不是一幢平常的建筑,1924年,李大釗、羅章龍、王荷波等人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經綏芬河地下交通站回國,曾下榻于此。 1928年,去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代表,周恩來、羅章龍、鄧穎超、李立三、蔡暢等50多名代表經綏芬河回國下榻大白樓,這是周恩來住過的房間。 在當年共產國際秘密交通線的舊址上感受這段歷史,此情此景讓人仿佛走過了那激情澎湃的歷史瞬間。 綏芬河蘇俄領事館舊址,建于1901年,初為沙俄領事館,后來是蘇聯領事館,現為東北亞民俗博物館、俄羅斯油畫館。 油畫展覽館 綏芬河的老建筑最有特色是1914年建成的“人頭樓”。這里原為俄羅斯著名商人赤查果夫的茶莊,東北淪陷后,曾被日本人改造為駐綏芬河領事館,至今,它依然成為城市建筑亮麗的一景。 看這外檐下的‘人頭面孔’浮雕非常漂亮,“人頭樓”由此而來,是綏芬河獨有的特色建筑。 這座磚結構的“協達亞·尼古拉”教堂建于1913年,它的前身是1898年那家的木結構教堂,1908年被火焚毀。 教堂現被為基督教福音堂,前來作禮拜的人真不少 在和平園里聳立著一個美麗的姑娘的塑像,她叫嘎麗婭,中俄混血兒。這位當年為挽救日軍強行帶入要塞的婦女和兒童,被日軍殘忍危害的17歲的姑娘,被后人們稱為“和平天使”。 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為嘎麗婭雕像題詞:“我們的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與俄羅斯為鄰的綏芬河人,最特色的餐飲當屬俄式西餐。在馬克西姆吃西餐廳就餐,很有俄羅斯的風情味道。 從綏芬河進入俄羅斯,有鐵路與陸路兩個口岸,鐵路口岸由綏芬河火車站經3號隧道出境。陸路口岸,則需經過中俄邊境的陸路通道出境。 這是陸路口岸的老國門,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老國門如今已經停用。 2014年新建的國門,莊嚴恢弘,更具中國氣派。 無論是通過鐵路還是陸路,進入鄰邦的土地之后,都可以走向更加開闊的縱深。 向北,經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通過鐵路進入俄羅斯的腹地,再穿過俄羅斯可以把“一帶一路”的商機播種在更遙遠的歐洲; 向東,則可到達俄羅斯遠東的第一大港——海山崴,那里面臨著遼闊的日本海,海上航線可以覆蓋日本、韓國、朝鮮、中國東南沿海和太平洋沿岸其他國家。 綏芬河,這個火車拉來的邊境小城,正在致力打造國際口岸樞紐城,使之成為哈爾濱——綏芬河——俄國斯——亞洲陸海聯運通道的主干線,讓百年鐵路煥發新的生機。 綏芬河,正站在黃金節點上,用它四通八達海上與陸路通道,把“一帶一路”的宏偉設想向廣袤的俄羅斯與太平洋鋪展開去。 綏芬河自駕游小貼士: 中東鐵路遺跡:3號隧道、綏芬河老車站、大白樓、東正教堂舊址、沙俄領事館舊址、遠東第一橋 推薦旅游景點:國門旅游區、長天湖旅游度假村、綏芬河博物館、嘎麗婭紀念碑 自駕:哈爾濱—尚志一面坡(160公里)—橫道河子(115公里)—綏芬河(214公里) 時間:2-3天關鍵字標籤:中東旅遊價格
教學中心 │ 最新消息 │ 教學課程 │ 模擬試題 │ 聯絡我們 │ 網站導覽 | 回首頁 奇寶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