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lotour.com/zhengwen/2/lg-jc-23327.shtml"一萬年前,一群黑頭發黃皮膚的東方人,為了追逐長毛象,跨過了白令陸橋,其后便留在了北極的荒蠻原野,他們便是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的祖先。盡管這里冰天雪地,物資匱乏,幾乎終年嚴寒,但在愛斯基摩人心中,北冰洋之濱的巴羅是他們最美的白色故鄉。巴羅是全世界最大的愛斯基摩人城鎮,位于北極圈以北515公里處,不僅是美國也是美洲大陸的最北端。由于常年凍土的關系,無法修建公路,只能乘坐飛機到達,因此這里也是美國交通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9月的巴羅與9月的北京簡直是天壤之別,這里沒有北京的陽光明媚與初秋的色彩斑斕,取而代之的是陰暗寒冷的空氣與毫無生氣的灰白。每年從9月開始就進入冬季,會一直持續的來年的6月才會迎來短暫的“春、夏、秋”。9月的北極已然是滿天飛雪也許是這里太過孤寂的原因,當我取完行李,經過只有一間中學教室大小的巴羅機場候機廳時,一個臃腫的愛斯基摩大媽仿佛在自言自語,又仿佛是在沖著旁邊座位上的人喋喋不休的說著什麼。當她旁邊的人起身離開時,她便又開始對我不停的說著什麼,偶爾還有幾句臟話。我原本想友好的回應兩句,突然看到她身后有一個人用手勢告訴我,這位大媽可能是精神不太正常,我才恍然大悟的快步走向門口。剛出機場,一陣寒風將只穿了一件秋裝的我吹個透心涼。哆哆嗦嗦的我瞬間跑回候機廳,將抓絨衣、羽絨服等全部穿在身上后,終于感覺到一絲溫暖。這時碰巧與旁邊一位穿短袖T恤的當地人目光對視了一下,然后我便默默的又走出機場。俯瞰北極的巴羅這座小小的建筑就是巴羅的機場機場外寒風依舊,風中夾雜著的雪粒砸在臉上生疼。好吧,我承認我和當地人的體格無法相比,但值得慶幸的是并沒有因為兩天兩夜的長途飛行與8個小時的時差感到疲憊和困倦,而是雞血滿滿的準備開啟真正的北極之旅。整個機場只有一間小的可憐的候機大廳來巴羅旅行,對我而言其象征意義遠大過旅行意義,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這里環境惡劣,旅游資源匱乏,沒有樹木與風景,連北冰洋也是泛著灰白色的泡沫。由于地處極地,交通不便,所有物品全靠空運,巴羅的物價比美國內陸地區高數倍,東西昂貴的都令美國人咋舌。例如在美國其他地方租一普通的汽車,一天不過幾十美金,最便宜時甚至只需十幾美金,但在這里租一天車卻需要幾百美金!同樣住宿也是一晚幾百美金起。難怪在西雅圖轉機時,那個黑人小哥聽說我要來巴羅,表現出非常驚訝的表情,說這里Nothing(什麼都沒有)。正因為這里玩兒的地方少且物價過高,我只安排了巴羅一日游,即坐早上的飛機來,然后坐晚上的飛機走,體驗了把打“飛的”的感覺。冰冷而灰白的北冰洋與褐黑色的沙灘既然選擇北極的巴羅作為旅行的第一站,那么來巴羅的第一站當然選擇去巴羅最北端的巴羅角,是真正地理意義上的美洲大陸最北端。當我站在棕黑色的沙灘上,矗立在極地的寒風中,面對著灰白色的北冰洋時,我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就此開始了。在沿著北冰洋的沙灘邊,有一處被認為是最具巴羅標志的景點“鯨魚骨拱門”,是愛斯基摩人的先民祈福與紀念死去出海者的地方。透過用鯨魚骨頭搭建成的拱門“紀念碑”,連同地上擺放著鯨魚頭骨和捕鯨船的骨架,仿佛能依稀看到生活在這片冰雪荒原上古老的愛斯基摩部族的影子。巴羅拱門紀念碑這里是一個愛斯基摩古老部落的遺址,如今只是一片普通的北冰洋海邊荒地。現在的巴羅已經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了。愛斯基摩人祖先居住的冰屋如今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有暖氣的現代住房。為了避免造成永久凍土層融化,地基滲水,城市里的木頭房屋都建在樁子上,房子全都有“腿”,也算是當地特色了。房屋內部設施齊全,屋外通常都有汽車、雪地摩托和小船,這是他們出行必備的交通工具。世界最頂端的標志牌沙灘上的鯨魚頭骨來這個深入北極圈的小城鎮,原本想見識一下愛斯基摩人的傳奇,但發現他們已融入了現代社會,多少還是有些失望。不過要想了解他們的文化,還是可以去“因紐特人遺產中心”探尋一二的。(關于遺產中心的詳細介紹圖文+視頻,可以翻看我微信公眾號中的文章——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奇葩博物館)如果你英文閱讀能力夠好的話,也可以去巴羅的圖書館找找相關書籍。如果英文不夠好的話,那就在圖書館蹭蹭免費WIFI也是不錯的選擇。有免費WIFI提供的巴羅圖書館除此之外,如果時間充裕,建議去當地唯一的大學里轉轉。這里開設了很多與北極的地理環境、動植物、原住民文化等相關的專業。大學的走廊中掛滿了各種有關北極地區的科普圖,如果你夠幸運,不僅能遇見從事北極研究的教授來解答你提出的所有問題,還會被邀請嘗試愛斯基摩人特有的食物——生鯨魚肉!荒涼的北極小鎮巴羅的街景貼士關鍵字標籤:阿拉斯加極光旅遊
教學中心 │ 最新消息 │ 教學課程 │ 模擬試題 │ 聯絡我們 │ 網站導覽 | 回首頁 奇寶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